为往圣继绝学

2023-03-03

大家好,小编为大家解答为往圣继绝学,为生民立命,为万世开太平的问题。很多人还不知道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什么意思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为往圣继绝学的相关图片

为往圣继绝学什么意思?

意思就是继承并发扬光大圣人们的文化思想,“往圣”就是以往的、过去的、历史上的圣人,具体所指即是孔子、孟子;“绝学”就是中断了、失传了的学说,具体所指即是孔孟儒学。

唐、宋时期的一些儒家学人,认为孔子所创立的儒学,后由孟子传承。而孟子之后,则中断、失传,成了“绝学”。唐代韩愈在《原道》中就明确提出了这种观点。他认为,自从周道衰落,孔子去世以后,秦始皇焚烧诗书,汉初崇尚黄老,佛教盛行于晋、魏、梁、隋之间。

那时谈论道德仁义的人,不归入杨朱学派,就归入墨翟学派;不归入道学,就归入佛学。归入了那一家,必然轻视另外一家。尊崇所归入的学派,就贬低所反对的学派;依附归入的学派,就污蔑反对的学派。

后世的人想知道儒家仁义道德学说的真谛,就无所遵从了。可见,儒家学说失坠不传,成为绝学,是由秦汉以来焚书坑儒、黄老盛行、佛教流传所导致的结果。张载也基本接受了韩愈这种看法。

他认为,由孔孟创立的儒家圣人之学,自两汉以下,历经魏晋、南北朝、隋唐,以至五代,千百年间,由于受到佛教、道家的冲击而中衰不彰,一直未能善续先秦儒家的学脉,致使“学绝道丧”。特别是佛氏影响尤烈。

为了使儒家的智慧、精神重放光芒,就必须继承和发扬被道、佛等异端思想所中衰了的儒家学说,“唱此绝学,亦辄欲成一次第”(《张子语录·语录下》)。为此,他把“为往圣继绝学”确立为自己崇高而宏伟的学术使命。

横渠四句内容:

横渠四句,即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,为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。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“横渠四句”。

在表达其学术使命的“横渠四句”中,“为天地立心”是使命意识的哲学内涵,“为生民立命”是使命意识的政治内涵,“为万世开太平”是使命意识的社会内涵的话,“为往圣继绝学”则是张载使命意识的文化、学术内涵。

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自哪里

“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出自张载《横渠语录》: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

这四句话最能表达一个人对国家,对社会的担当和使命。言简意赅,境界宏远,可以说“横渠四句”是中国人精神上的绝句,相当于精神上的坐标。不管身在何处,世界华人都对此感同身受,它具有非常强大的民族凝聚力。

“为天地立心”,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,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。

“为生民立命”,直接来源于孟子的“立命”的思想。

“为往圣继绝学”,故“往圣”者,孔子、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;“绝学”者,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。

“为万世开太平”,实现张载《西铭》描述的文化理想,民胞物与,全体归仁,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。

横渠四句对传统文化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创立关学,对后世儒家学者影响很大,从北宋时到清代,历代都有学习传承者。其中,宋代的吕大钧、吕大临、苏昞、范育、李复等人对关学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。

张载说的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是什么意思?

张载横渠四句: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

译文: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,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,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,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。

出自:宋·张载《横渠语录》

释义:读书人其心当为天下而立,其命当为万民而立,当继承发扬往圣之绝学,当为万世开创太平基业,说出了读书人应当有的志向和追求:天下、万民、圣贤之道、太平基业。

扩展资料:

解读:

1、“为往圣继绝学”,所以“往圣”者,孔子、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;“绝学”者,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。对儒学而言,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,而宋的濂、洛、关、闽诸大家,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。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,惟有宋儒。

2、“为万世开太平”,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。“开”期待之谓。“为万世开太平”,实现张载《西铭》描述的文化理想,民胞物与,全体归仁,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。

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自哪里?

出自张载的《横渠语录》。大意为,为社会构建精神价值观,赋予民众生命的意义,继承发扬先贤即将消失的学问,为万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。

这四句话,是北宋张载一生为学的归宿,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,冯友兰先生称其为“横渠四句”。

“开”期待之谓。“为万世开太平”,实现张载《西铭》描述的文化理想,民胞物与,全体归仁,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。

叶采解:“天地以生生为心,圣人参赞化育,使万物各正其性命,此为天地立心也;建明义理,扶植纲常,此为生民立道也;继绝学,谓缵述道统;

开太平,谓有王者起,必取法利泽,垂于万世。”按:宋代理学家认为儒学道统自尧、舜、禹、汤、周文王,至于孔子,至于孟子。孟子既没,其道不传。至宋儒兴,才倡明了千载不传之学。故称“为往圣继绝学”。为生民立道,《横渠文集·性理拾遗》作“为生民立命”。

“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”是什么意思?

“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的意思是为了继续传递学习曾经文学圣人的深厚学说知识,为了开创今后时代太平昌盛的基础。

1、“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这句话出自张载的《西铭》,原句为: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国家的山河,为了每个生存着的平民,为了继续传递学习曾经文学圣人的深厚学说知识,为了开创今后时代太平昌盛的基础。

2、张载的《西铭》所表达的文化和理想,平民与实物,唯有大家都了解学习到先辈们的深厚文学知识,才能让当今糊涂的人们重新领悟到当今最重要的事情。

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自哪里?

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自张载《横渠语录》。

《横渠语录》即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,为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。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。由于其言简意宏,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。读书人其心当为天下而立,其命当为万民而立,当继承发扬往圣之绝学,当为万世开创太平基业。

《横渠语录》的作者简介:

张载1020至1077字子厚,北宋大儒,哲学家,理学创始人之一,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,封先贤,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。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,徙家凤翔府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,学者称横渠先生。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,历授崇文院校书、知太常礼院。

后其弟监察御史张戬,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贬,横渠遂辞官。归家后,专注于读书讲学,开创“关学”,名震一时,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,病逝于潼关。

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

这句话是北宋大儒张横渠说的。张载(1020年—1077年),字子厚,凤翔郿县(今陕西眉县)横渠镇人,北宋思想家、教育家、理学创始人之一。世称横渠先生,尊称张子,封先贤,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。其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“横渠四句”,因其言简意宏,历代传颂不衰。

这四句的意思是: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,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,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,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。

第一句“为天地立心”。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,认为天地没有心,但人有心,人的心也就是“天地之心”;“为天地立心”就是发展人的思维能力,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。这是一种误解。首先,在古代“天地”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。儒家经典《易传》中有一个关于天、地、人的“三才”宇宙模式,表明古人倾向于把天、地、人看作一个整体。因此,“天地”也就是“天地之间”的意思,既包括自然界,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。张载把社会涵义的“天地”也称作“天下”。其次,张载并没有否认“天地之心”的存在。“天地之心”是《周易·复卦》的术语,张载作为著名的易学家认为,“天地之心惟是生物。”(《横渠易说·上经》)显然,在天地能够生成万物这一意义上,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。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,无需人来“立”,否则将不恰当地夸大人的能力。其实,“为天地立心”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“仁”、“孝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。张载在其著作《经学理窟》中,对“立心”的涵义、方法等内容有集中的论述,如果视而不见,对“立心”的理解则易流于臆断。在张载看来,“立心”也就是“立天理”之心,因为天理“能使天下悦且通”,从而使“天下”(社会)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。(《正蒙·诚明》)依据这些资料来看,“为天地立心”的涵义很清楚,其重点不在认识论,而在价值论。

第二句“为生民立命”。“生民”指民众,“命”指民众的命运。这涉及儒家一直关注的“安身立命”问题。史称,张载“喜论命”。“为生民立命”之“命”,主要指人的命运。历史上长期流行的是命定论,认为人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。然而张载却认为,只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,人就能够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。因此,“为生民立命”是说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,确立生命的意义。

第三句“为往圣继绝学”。“往圣”,指历史上的圣人。儒家所谓圣人,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。“绝学”,指中断了的学术传统。理学家普遍认为,儒家学统自孟子之后就中绝了,所以要努力恢复。张载继承“绝学”,却并非照搬前人,而是力求创新,在他的学说中有不少内容是六经所未载、前圣所未言的。

第四句“为万世开太平”。“太平”、“大同”等观念,是周公、孔子以来的社会政治理想。到北宋,以范仲淹、李觏等人为代表的政治家、思想家都提出过“致太平”的主张。张载不局限于当下的“太平”秩序,而是以更深远的视野展望“万世”的“太平”基业问题,这是他的不同凡响之处。

对“四为句”的理解,不能脱离宋初的建国背景。赵宋统治者总结国家长期分裂的经验教训,为了重建社会秩序,确立了“以儒立国”的国策。在这种政策环境下,以张载等人为代表的北宋理学家的最大关怀,是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秩序奠定永恒的精神基础,而不是认识“自然界的规律”。

总之,“四为句”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、生活意义、学统传承、政治理想等内容。我们可以把张载的“四为句”翻译成现代汉语: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,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,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,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。

“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的意思是什么?

意思是: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,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,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,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。

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的名言,出自北宋大儒张横渠,即张载(1020年—1077年)的《横渠四句》。他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“横渠四句”,因其言简意宏,历代传颂不衰。

下面是对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的深度解读:

1、为天地立心。

天地本无心,但天地之间之所以生生不息,生化万物,源头何在?佛家认为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自己的如来藏,其中含藏往世的善恶种子形成业力,支配来世的命运。是即天地的心意。

所以程明道说:「天地无心,以生物为心。」又说:「天地无心而成化。」因为天地生化万物,只是生生之德的自然流行,并非有意生出这样一个大千世界。所以是「无心」而「成化」。

无心而有心(以生物为心),这是人对天地生生之德的亲切理会,通过人的理会指点,天地生化万物的心便显立了。

2、为生民立命。

命有理命与气命两个层面,这两层的命都不可伤害,不可弃废,必须有以安立。儒家圣贤开显的「安身立命」之道,正是为了生民。有了这个道,「百姓日用而不知」,却能潜移默化,加上伦常政教的设施,使生民的生活有了依循,而得以护持生命,贞定活路,这就是「为生民立命」了。

3、为往圣继绝学。

儒家圣人之学,自两汉以下,而魏晋,而南北朝,而隋唐,千百年间,一直未能善续先秦儒家的学脉。无论生命之光,或哲学之慧,都开显不出来。尤其唐末五代之时,华族的文化生命萎缩堕落极矣。直到北宋之初,普天之下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师表,所谓「学绝道丧」,实未过甚其辞。

到理学家出来,才复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,使天道性命(心性义理)之学,内圣成德之教,重新光显於世。思想的领导权即已从佛教手里拿回来,孔子的地位自然重新显立。这一步「为往圣继绝学」的功绩,在人类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。

可惜满清以来,士人心思卑陋,反而诟诋理学,这诚是学术上昧天良的一大憾事。

4、为万世开太平。

儒家以「内圣为本质,以外王表功能」。功能之大者,便是开出太平盛世。而且不只是一时,而是为千年万世开太平。「太平」二字与「太和」一样,乃是儒家学术中最渊懿庄穆的观念。

不过,儒家虽然具有开万世太平的宏愿,也能在「道」的层次上讲论天下为公的仁政王道,但在体制上则只成就了「治道」,而未能开出「政道」。

如今民主政治的体制,却正是政治层面上的太平轨道,再加上科学,就更可满足「开物成务」、「利用厚生」的要求。以民主科学配合儒家的礼乐教化以及「太平、太和」的理念,的确将可为人类世界开创无疆的休美。

扩展资料:

“为往圣继绝学”这个“圣”字不是仅仅讲孔孟的,那是从尧舜开始的,从华夏三代文明开始的,三代文明的精华沉淀在六经,儒家则始终自觉传承六经代表的中华文明的经典。

所以说,“为往圣继绝学”,可以理解为,是要接续、继承、复兴、发扬从尧舜周孔到以后的中国文化的主流传统,所以这里的“学”,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儒家文化的发展,而是我们夏商周三代以来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主流传统,就是努力复兴中华文化,甚至是整个人类文明。

上承我先祖披荆斩棘之功绩,下开我子孙太平盛世之基业。无数过去的过去,未来的未来,都汇聚到一个焦点——现在的我。对已知的,我了如指掌,对未知的,我成竹在胸。在历史的长河里,在过去与未来构成的太极t图之上,唯有我,飘飘乎如遗世独立,羽化而登仙。

儒士胸襟何其坦荡,志气何其宏大。

文章来源:http://www.huadongtyre.com/o4kbr52o.html